登录 | 注册
中华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安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黄河边上安姓人家《三十九》 已阅:15834 / 回复:103(楼主)

安政德:一位抗日老兵的阳新情结
安政德,1913年6月20日出生于山西省武宁县祥良村。1938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薄一波组织和领导的“山西抗敌决死队”战士。1951年至1957年先后在黄石、大冶、阳新驻军;1958年转业,在阳新先后担任法院院长、民政局局长、“革委会”副主任。1983年离休,享受副地级待遇。
  山西是我家
  上世纪50年代,一首“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歌曲流行大江南北,至今它的韵律和质朴的唱腔成为永恒的经典。安政德称:解放前的山西,人民可遭了殃……
  前日下午,记者在阳新县休干所负责人的陪同下,采访了现年95岁的离休老干部安政德。老人耳聪目明,满头白发反倒衬出他的十足精气神来。老人很健谈,也很有记忆力,70年前的事还能说出诸如天气等细节。安政德老人走路较稳当,但他略显遗憾:“这两年腿脚没以前好使唤了,我的老家在山西,以后的日子回家就不那么灵便了。”伤感使老人很是沉默了一阵子。
  1913年6月20日,安政德出生于山西省武宁县祥良村。打从老人懂事理起,就知道一个“穷”字把整个村子弄得愁云惨雾。老人告诉记者,他的村子有近50户人家,大人念过书的凤毛麟角,小孩子上得起学堂的基本没有。老人的家境更是凄惨:爷爷被地主活活逼死;母亲被迫改嫁,父亲一气之下投了阎锡山的部队,“我真可怜啊!和奶奶相依为命很长一段时间。”
  安政德老人说:“人穷,连气候都来折磨你。”武宁县位于大行山区东麓,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最北端。家乡的气候特点是冬夏长,春秋短,“冬季寒冷,冷得人时刻像泡在冰窖里”,老人说春季多风且干燥,夏季热得人如坐火山。“最起码的填肚之物都没有,困难到了什么程度哟”,老人神情很是激动,“饿得受不了了,奶奶牵着我去亲戚家借粮食。要不是家乡人都富有同情心,奶奶和我早就饿死了。”
  安政德感念家乡人的良善,他12岁那年被好心的村里人介绍到了一家杂货铺当学徒,每日管两顿饭,一个月下来还有一块银元的收入。这让他甚为卖力,在以后的几年,他相继给东家做饭、站柜台,他和奶奶这才免了断炊之忧。老人的心中对奶奶有着深刻的记忆,几次重申“我对奶奶最有感情”。
  老人于1938年3月参加了共产党的队伍,离开家乡那年是25岁,奶奶已是风烛残年。安政德以后的日子随军南征北战,但时刻让他牵挂和放心不下的是奶奶。安政德在淮海战场的枪林弹雨中走了出来,还来不及享受胜利的喜悦,一个噩耗传来,他的奶奶病故了。这成了安政德永远的痛:“战事吃紧,我哪回去得了啊?”令老人稍感安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全中国。老人三年、七年的间隔,总要回家乡上奶奶的坟茔,点上几支香,静静地坐上几个小时,对奶奶说些解放后的喜庆事,说说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安双通 (2009/8/4 20:20:22)   回复此贴
  回复 楼主:黄河边上安姓人家《三.. 第 1 楼

老人称,在家乡自己25岁都讨不上老婆,直到新中国成立自己才成了家。但他怀念、热爱家乡,因为他在家乡生活了25年,因为家乡有他的奶奶;他感激家乡的热土,为了抵抗侵略不当亡国奴,他在家乡参加了薄一波组织领导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从此迎来了人生的辉煌。
  参加“决死队”
  坚持抗日,反对独裁,安政德在部队的觉悟从血与火的洗礼中提高。
  安政德老人笑言,他和战争有缘。70年前的3月他成为“决死队”的战士,4月日本侵略军向晋东南地区发动了“九路围攻”,据他回忆,那段时间他和所在的部队“天天和日伪有仗打,那惨烈得很”。老人说他永远也忘不掉那次伏击战,他所在部队根据可靠情报,在洪洞县的一条公路两旁设下了埋伏,只等日本“皇军”来送死。虽然安政德兵龄短,但却经过了频繁的战斗,素质迅猛提高,“有一点很重要啊!只要有一点血性的中国人,眼看着我们的同胞被杀,土地被占,姐妹们被蹂躏,那就会和小日本拼命。”薄一波领导的“决死队”有青年学生、工人、农民组成,思想进步都很快,每次战斗和小日本面对面,相互厮杀那是分外眼红。
  那次伏击战“决死队”打得勇猛,给予小日本军以重大杀伤。“我们牺牲也比较大,仅我那个连,班排长牺牲了六七位。”老人说战士们越战越勇,又于第二年挫败了侵略军的第二次“九路围攻”。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决死队”战术灵活,时而跳过敌人包围圈,“翻山到了河南地界打他一家伙,又神不知鬼不觉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休整,寻觅战机坚决打击这些强盗。”说起亲历的抗日战争,老人劲头十足,“我们付出了重大牺牲,打败了日本侵略军。”
  老人也很自豪,他参加过后来史上著名的“西林训练班”,朱德讲游击战术,彭德怀讲党的政策,薄一波也讲过课。1941年安政德在“抗大”学习了一年,军事、马列著作都是必修课程。老人说现在的青少年不懂得珍惜学习机会,他目不识丁参加了部队,硬是拿出端敌炮楼的拼劲,攻克一个个汉字,日后当指导员更是笔不离手,书不离手,且还得拿枪随时投入战斗。
  解放战争期间,安政德所在的部队划归刘邓指挥。他参加了一系列重大战役:平汉战役、淮海战役……山东、河南一路打来,部队士气高昂。在我省安政德参加了老河口、襄樊、孝感等县市的战斗,见证了国民党反动政权兵败如山倒的颓势。安政德参加完通山剿匪任务后,于1951年在黄石警卫团担任组织股股长。老人还清楚地记得他当时的驻地在黄石港,“那时黄石小得很,今天的年轻人难以触摸那段时光了。”
  地方一样“拼”
  建设新中国,安政德转业到地方,同样有一股子拼命的干劲和激情。
  老人先后在大冶、鄂城、阳新的县大队、人武部任职。1958年转业到阳新县法院任院长,老人激动不已:“从当兵到转业地方,整整20年哪!”70年前扛枪打鬼子,50年前转业搞地方建设,老人说他相信自己能做得好,“只要你抱着‘拼’的精神,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据老人介绍,1952年10月1日,成立的阳新县人民法院,属大冶专区分院监督;1952年6月,阳新县法院划归黄冈分院指导。法院认真执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配合土改“镇反”、“三反五反”运动,惩办一批罪恶昭著的土匪恶霸分子。
  1961年,安政德调入阳新县民政局任局长,在任职期间,他工作和吃住的地方大部分时间在农村,特别是贫困村组,“上为国家分忧,下为群众解愁。我不忍心看到农民忍饥挨饿,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才是每个共产党人应尽的职责。”老人说,阳新的人民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闹过饥荒,树皮、观音土成了农民的食粮。但阳新没有人逃难,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渡过了难关。
  以后他到了“革委会”副主任的职位,分管农、林、水和交通、政法,直到1983年离休。在地方工作了25年,老人说回过头来看,他对得住自己的良心,他对得住阳新的人民,因为他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位合格的共产党员。

作者:安双通 (2009/8/4 20:21:12)   回复此贴
  回复:黄河边上安姓人家《三十九》 第 2 楼

正值夕阳红
  离休至今25年,老人没有闲着。他上要管老:组建老年大学;下要管小:筹备和成立“关心下一代”办公室。虽95岁高龄,安政德说自己正值夕阳红。
  据该县休干所负责人介绍,安政德是阳新县离休干部级别最高的一个人——副地级。老人不这么认为,他说年龄是个符号,关键是莫让岁月虚度。离休后,他把身心放在了“老小”两条线上,去年腿脚不便才退出了关心下一代的事务,至于老年大学早就后继有人了。老人现在最关心的是国内外大事,他最多的时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每天两个多小时看订阅的各种报刊。他说自己有规律地锻炼身体、调节饮食和安排作息时间。
  安政德相信自己还能健康地活上十几年,因为他有太多的长寿秘诀,其中最重要的四个字:无私、奉献!从参加革命至今他用生命诠释了这四个字的真谛。老人告诉记者:“我身体还好得很,对社会有益的事,我会力所能及地做好!”

作者:安双通 (2009/8/4 20:21:39)   回复此贴
  回复 2:回复:黄河边上安姓人家《三十九》 第 3 楼

黄埔第七分校十五期安守仁-一个独臂老兵的故事
在苏北农村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位独臂老人,80多岁高龄的他,每天坚持看报纸,用左手记日记,虽然每天足不出户,却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心系祖国统一。这位老人就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民革党员安守仁。安老患有脑血栓,行动不便,讲话困难,但提起60多年前的抗战往事,仍记忆尤新。     
    抗日战争爆发后,年仅二十的安守仁毅然远离家乡,满怀一腔报国热血西去从军,投考黄埔军校西安分校,1938年3月他顺利成为黄埔军校第十五期学员。     
    黄埔军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福州市陆军第80师,先后任少尉排长、连长、副营长,后调任63师副营长、代营长,转战于福建、江西、浙江等地,一直战斗在抗日第一线。1941年5月,在浙赣兰溪战役中负伤,失去右臂。     
    谈起兰溪大战,老人情绪明显有点激动,他说在他参加过的几十次对日作战中,浙江兰溪一战最为激烈。在他们坚守的阵地上,每天都有敌机不断轰炸,他清楚地记得5月28日那天,当时天空中有5架敌机,他问师长能不能打,师长说,要打一齐打。于是四面八方响起枪声,日本人搞不清哪个方向有人,枪响后,日军一架飞机中弹掉入富春江。他们用步枪打下敌机,大大鼓舞了士气。在这场战役中,安守仁所在的国民党中央军63师和日军13师团激战整整3天3夜。阵地多次失而复得,无数次与日寇进行面对面冲杀,白刃相接,血流成河。在一次短兵相见中,他的右胳膊连中两枪,鲜血直流。直至转移到后方医院时才发现左手也被日本鬼子用刺刀刺伤,作战时竟毫不知觉。由于战斗很激烈,没有及时救治,延误了最佳抢救时机,被迫截肢,永远失去了右臂,时年25岁。他在一首诗中饱含深情地记述了这次难忘的战斗:                
    少小曾怀爱国志,慰问游行不后人,                
    壮岁从戎学韬略,抗日疆场斗敌兵。                
    榕城战役锋芒露,浙赣战役备艰辛,                
    金兰会战白刃接,断肢伤腕不呻吟。     
    在对日作战中,安守仁目睹了日本人的残忍。他曾亲眼看见日本鬼子砍去小号兵的胳膊,也亲眼看见排长和传令兵在炮兵指挥所观察敌情时,被日本狙击手同时击中。战争的残酷,使他更加痛恨日本鬼子,他觉得对这样的禽兽兵就应该以牙还牙。有一次他看见有一个日本人躲在树上,便从步兵手中拿过步枪,瞄准后一枪击中,日本人掉到树下,士兵们很是佩服,他说这和他在黄埔军校练就的扎实的基本功是分不开的。     
    安守仁负伤后,多次到福建沙县荣军第八休养所休养,后回到地方。1981年—1984年当选为淮阴县政协常委,并被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1989年安守仁作为国家二等一级革命伤残军人,由民政部门给予伤残军人生活补助,享受和人民解放军一样的待遇。晚年他和小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安宁祥和。     
    回忆往事,安老深有感触,禁不住诗兴大发,特赋诗一首:                
    七七烽烟起,日寇逞疯狂,                
    我亦血性儿,投笔弄刀枪。                
    金兰大会战,血染富春江。                
    右臂已锯断,残躯伴我行。                
    桑榆晚景美,感谢党中央。                
    愿尽绵薄力,统战献丹心。

作者:安双通 (2009/8/4 20:22:11)   回复此贴
  回复 3:回复:黄河边上安姓人家《三十九》 第 4 楼

被遗忘的功臣—安德洲
听说有位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功臣,已经八十多岁了,连党的组织关系到现在也没有落实,如今生活也很困难。说者凄婉,听者伤心。于是,我们决定实地采访一下,看看他到底是怎样一位功臣?生活境况到底如何?怎么连党的组织关系也得不到落实?怀着钦佩和疑虑,我们去采访这位功臣——平桥镇屯桥岭下安村的安德洲老人。

岭下安村坐落在石壁岭下,距天台城关45里。该村是天台安姓的起始村,全村姓安为主。村中有个代表安姓门第的标志性建筑——两脚门头,门头上悬挂着一块石城(今新昌)大学士潘晟题于明万历壬午年的“南阳胜地”的匾。老人就住在两脚门头内右手面的小天井里。  
老人今年83岁,精神矍铄,只是在说话时气喘吁吁,因为有哮喘病。老伴庞仙梅,今年77岁。他老俩口就住在两间古旧的老房子里,房里的东西已很陈旧。生活条件的确很艰辛,应该说很贫困,正是过去所谓的“水缸屋灶连眠床”。  

代 兄 当 兵  

安德洲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他三岁时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一个哥哥大他两岁。他姐姐千辛万苦协助带大他。1940年,他家被抽到了壮丁。穷人家避壮丁也是避得了今日,逃不了明日的,跑得了和尚,走不了庙的。当时,他哥哥长年累月在外地剃头,年仅18岁的安德洲只好代替哥哥当了壮丁。  
他被带到浙江丽水松阳县,当上了白崇禧部队的一名新兵。后来部队驻防在江苏,和日本鬼子打过几次仗。1945年抗战胜利结束后,他所在的部队被蒋介石调到东北,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对峙。  
1947年初,安德洲在沈阳附近章河县的一次战斗中被解放军俘虏了。解放军首长告诉这些俘虏兵说:“你们如果想要回家的,可以发给你们路费回去。若愿意当解放军的,就留下来加入人民军队。”饱受壮丁之苦的他在俘虏期间目睹人民军队官兵平等,上下一致,团结友爱,毅然决定留下。就这样,安德洲从国民党兵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39军27师349团救护连的一名战士,从此,他得到新生,踏上新历程,开始新生活。  


作者:安双通 (2009/8/4 20:22:38)   回复此贴
  回复 4:回复:黄河边上安姓人家《三十九》 第 5 楼

屡 立 战 功  

人民军队里是个大熔炉,他在这个熔炉里接受到党的教育,明白了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是为着解放全中国的劳苦大众的,是老百姓自己的军队。一旦觉悟提高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就会增添无穷的力量。  
自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他参加过大大小小数百次战斗,在解放战争血与火的洗礼中,经受了枪林弹雨的考验。他所在的第39军是第四野战军的主力部队。东北解放后,大军挥师入关,一路所向披靡。他随部队从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直到云南的交界。大体战斗的历程,他还依稀记得。如果要问起某次战斗的地点、时间、怎么打等等具体细节,老人已经回忆似乎已经模糊。因为,他经历的战斗实在是太多太多,而且日历已翻过了将近60本,那出生入死把生命死置之度外的炮火纷飞场景,已随岁月渐渐淡化。当我们采访他的具体事件之时,他才从被尘封的记忆库里挖出当年曾经有过的点点滴滴。  

然而,那七枚军功章依然闪烁着光辉,如果要老人分出哪一枚军功章是哪一次战斗中获得的已经很难很难了。这七枚军功章犹如七个从死亡线上生还的生命,仿佛向人们诉说着老人立下的显赫战功,展示出老人新生命的辉煌历程,向后代昭示出老人当年的壮丽青春。看到这些军功章、荣誉证书,仿佛看见这位老人曾经冒着稠密枪林弹雨跃过战壕坑道的英姿。  
老人立过许多军功,光大功就有三次。  

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包围了锦州。锦州是关内与关外的交通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毛泽东在辽沈战役之初就命令林彪迅速南下北宁线,包围锦州,切断东北与内地的联系以全歼东北之敌,解放整个东北。蒋介石亦派重兵把守锦州,因此,解放锦州的战斗打得异常激烈。  

老人回忆起解放锦州时神采飞扬。他说:“我们部队是从锦州南面向北进攻,当时担任救护连的班长,指导员就跟在我的身后。当时,敌人的火力很猛,重机枪封锁了桥面,把我们压得抬不起头。看来从桥上突破封锁线几乎不可能。我们把突破口选在一座桥下。可是狡猾的敌人也已经封锁了桥下,碉堡的枪眼正对着桥下的必经之路。这座桥有十余个桥墩,大概有150米长。如果能从第一个桥墩冲到第二个桥墩,那敌人的封锁线就被彻底冲破了。我知道敌人的机枪虽疯狂,但换子弹时有两分钟的间隙。我心中暗暗打定注意。敌人刚打完一梭子子弹,我抓住敌人换子弹的一刹那,当机立断手臂一挥,指挥战士,跃出壕沟,猛虎一般冲过敌人封锁线,为后续部队的进攻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我们全班十几个战士没有一个伤亡。因指导员就在我身后,亲眼所见。他在战斗结束记功时,上报说我指挥得当,立一大功。”  


作者:安双通 (2009/8/4 20:23:05)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03 每页5条 当前1/21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0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0)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安氏论坛  执行时间:410.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