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安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今天大禹诞辰4137周年 第 9 楼

古今“越王楼”大揭秘
浏览次数:19 日期:2013年4月29日 21:38

          古今“越王楼”大揭秘

    山外青山楼外楼,千年名楼美神州。千年前曾盛极一时的大唐王府——越王楼经历重建、续建后,重新耸立在涪江河畔龟山上。古今名望极高的“越王楼”,对众多世人来讲,均不甚了解。这座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唐代四大名楼”的千年名楼重生后,于2013年2月2日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绵阳各方代表:环卫工人、劳动模范、文化界、旅行社代表,以及越王楼建筑方、设计方、管理方代表,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鹊楼负责人参加了开楼仪式,共同见证了越王楼的盛大开楼。与全国各地文化界、旅游界、策划界的专家学者走进越王楼,揭开了古今“越王楼”的神秘面纱。

插图:




作者:安志民 (2016/8/11 7:47:32)   回复此贴
  回复:今天大禹诞辰4137周年 第 10 楼

唐代越王楼与绵州繁荣
浏览次数:16 日期:2013年4月29日 21:59
                  
            唐代越王楼与绵州繁荣


    一座越王楼,千年文化史。据考证,古越王楼始于唐朝高宗显庆年间(公元656年-661年),因系时任绵州刺史的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所督建,而闻名于世。当时参考了长安、洛阳诸多王府的营造规划,再根据龟山地形地貌,依山取势,因势建楼,耗银50万两,历经五载建成。与当时的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唐代“四大名楼”。
  作为唐代文化名楼之一的越王楼,其范围延伸至今天的碧水寺、东绝厂、电视塔、市三医院一带,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堪称唐代四大名楼之首(古越王楼高10丈,滕王阁高9丈,黄鹤楼高6丈,岳阳楼高4丈)。
    鼎盛时期的越王楼,楼高百尺,楼顶压着红色屋脊,脊上饰有龙虎及神兽雕塑,脊下为绿色彩釉屋瓦。大楼四周的栏杆、立柱、墙板壁均为红色,绘着华丽图案,显露出雍容的皇家气派。攀至顶层,可北望剑门,72峰隐约可见;向西可望岷山雪景;东南则可将绵州美景尽收眼底。越王楼经历唐、宋、元、明,至明万历年间重修。明之越王楼,最终毁于明末清初之战火中。遗址越王台,保留至今已有二百余年。
    这座蕴含千年风韵、位列唐代“四大名楼”之一的千年名楼“越王楼”,曾吸引了历代著名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陆游、李调元等历史文化名人,驻足登临越王楼,咏诗作词,留下著名诗篇。越王楼的天下诗文收录最丰富,共收录题咏越王楼诗篇多达154篇(黄鹤楼112篇,滕王阁86篇,岳阳楼、鹳鹊楼虽有名诗文,但并不多),真可谓之“一座越王楼,半部中国文学史” 的美誉。
    古越王楼的名望和声誉,无疑给古“绵州”“涪城”历史文化的繁荣昌盛带来了契机。
    古“涪城”“绵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上千年建城史,历来为郡、州治所。查检史籍发现,这与“帝宝之胃”(即皇帝家族的子孙后代)令涪城(即在涪城为官)关系甚巨。据《绵州志》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李贞被封汉王、原王,后封“越王”,唐高宗显庆年间任绵州刺史,按制于绵州建王府,临江建越王楼。
    唐宋时期,“绵州”“涪城”出现前所未有的安定和繁荣局面,尤其是唐代,不但风流天子唐玄宗爱妃杨玉环相传曾到此辟难。而且吸引了唐代许多名流显宦如“诗圣”杜甫和大诗人李商隐等,流寓绵州,到此游历,曾登楼作歌,记胜抒怀。这些均给绵州带来了丰厚的外来文明并促进了绵州文化的繁荣,其中不乏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古往今来,在绵州这块土地上英才辈出,特别是唐宋以来即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哺育了唐代诗人李白、宋代文豪欧阳修、诗书画家文同、清代才子李调元,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根蕴。更有蒋曜、陆游、唐庚、金献民、高弟、何人鹤、黄炎培等历代名人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的诗词妙句。在富乐山遗存的宋代以来的碑碣、岩刻、题咏和造像,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人文资料,而且保存了大量书法艺术佳品等极具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素有“川西北书法宝库”之称。


作者:安志民 (2016/8/11 7:52:30)   回复此贴
  回复:今天大禹诞辰4137周年 第 11 楼

当今越王楼与绵阳发展
浏览次数:18 日期:2013年4月29日 22:13

              当今越王楼与绵阳发展

  1989年9月,绵阳市第一届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在唐代古越王楼遗址龟山上重建当代越王楼,并作出了重建越王楼的属地规划。通过现场考古,查阅史料,于2001年10月,开始对越王楼实施重建,最大限度地还原其历史原貌,适从了众多熟知绵州历史名胜者的岚愿。但因一位体面的人物,在一个体面的场合,当着众多体面的听众,说了那么一句很不体面的话:“啥球越王楼嘛,毁了一千多年的东西,还去修它·····”。从此,越王楼停工了,一拖几年,成了新世纪绵阳最长的胡子工程,使越王楼重建工程遭遇了一翻曲折。
  几经周折后,直至2007年4月29日,备受广大市民关注的“越王楼”工程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部署下,其续建项目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才得以正式启动。于2007年12月越王楼工程正式开工续建。到2009年1月,99米高的越王楼主体封顶。越王楼从2001年10月24日开始重建,七年之后启动续建,耗时整整十年。千年前的大唐越王楼终于以恢弘的气势崛起在绵州大地,从而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远处眺望,近百米高的越王楼大气磅礴,直耸云霄。
    重建后的越王楼占地面积84.2亩,总用地面积33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175平方米,绿化用地面积14408平方米,停车场面积3000平方米。重建的越王楼仿古建筑群与周边众多名胜美景融为一体,主楼为全框架钢筋混凝土现浇,可防7级地震,形体融汇了历代古建筑的风格,呈唐代昂斗飞檐歇山式。1至5层是阁,10至13层是楼,15层是亭,顶端宝顶似塔。集阁、楼、亭、殿、廊、塔于一体的建造法式,体现造型之奇特,体量位居中国“唐代四大名楼”之首。恢复重建的越王楼其气势与当年相比毫不逊色,突破了当今天下名楼三个之最:一是越王楼99米的高度目前仍为全国仿古建筑之最 (现今滕王阁高57.2米,黄鹤楼高52.6米,鹳鹊楼高72米,岳阳楼高32米)。二是天下诗文最富。三是诗人档次最高,除诗仙、诗圣外,几乎涵盖唐代以后的著名诗坛泰斗,真正算得上被众人称誉的“天下诗文第一楼”。
    再造越王楼,天下名楼谁可比?绵阳龟山之巅灯火通明,乐声朗朗,重建后的“千年古迹”越王楼愈发显得巍峨雄伟。来自全国各地的文人墨客、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赏面向海内外公开征集的7600余件越王楼楹联佳作。
    从越王楼西侧进入,经过一段小路,便是越王楼主楼,在主楼下仰望,越王楼碧瓦飞甍、雕梁画栋。沿石阶而上,长16米、宽10米的浮雕墙上,市委市政府精心组织撰写的《重建越王楼记》映入眼帘。整个文字采用美观隽秀的欧体简化字。听越王楼项目负责人张德顺讲诉,这些字都是由专业工匠精心雕刻的,每个字都是在欧阳询作品中寻找到原字,再根据其笔锋和结构转化为简体字。为的是让游客进入主楼之初便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盛唐文化,也让所有人都能读懂。
    进入主楼转角处抬头仰望,飞流而下的瀑布景观让人叹为观止,如临仙境。瀑布是在前往主楼高层楼道平台上,利用假山青石、水流制造而成。在炙热的天气中,飞泻而下的瀑布激起的层层浪花让人感到清凉自然。从瀑布假山之间望去,裙楼衬托下的主楼更显厚重大气。坐电梯登高而上,登临最高层的主楼,楼顶各种仿唐式结构和人字形墙可谓美不胜收。从顶楼往下俯瞰,东方红大桥穿流如梭的车辆、市中心高层建筑、科学家公园等主城区景观尽收眼底,抬头望天空,仿佛近在咫尺,更真切地体会到古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深刻含义。
    从15楼沿楼道而下,每一层的内部建筑设计,各不相同,外部唐式昂斗飞檐歇山式风格的建筑和竹子式的琉璃瓦,让人仿如“梦回大唐”。据介绍,越王楼主楼内外15层,底面东西宽66米,南北长88米,主体工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仿古结构,配套建筑有廊、亭、阁、榭、台、广场、商场、停车场、园林等。重建后的越王楼在高度、形态和面积上均属国内仿古建筑之最。


作者:安志民 (2016/8/11 7:54:49)   回复此贴
  回复:今天大禹诞辰4137周年 第 12 楼

未来越王楼与绵阳腾飞
浏览次数:18 日期:2013年4月29日 22:39

                    未来越王楼与绵阳腾飞

    越王楼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厚,在参照西安大雁塔、武汉黄鹤楼等名塔名楼经营模式的基础上,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三个方面入手,打造成在全国叫得响的城市新名片和新亮点。
 越王楼在陈设布展中每层楼的内容各不相同,由里及外紧扣“天下诗文第一楼”这一文化主题大做文章。同时还采用新思路,新形式,新造型和多媒体,“声、光、电”视觉听觉效果的运用,以及雕塑、绘画等表现手法,全新展示1300余年来,积淀在绵阳这片热土上与越王楼息息相关的妙词华章300余首,小品、雕塑100余组,各种绘画精品200余幅,各类装饰品、文物数千件,再辅以浅浮雕、圆雕、线雕、木雕和民风民俗。越王楼的重建,无论国内外游客一到绵阳,不仅会被巍峨雄伟的楼宇所吸引,更因楼内魅力独具的本土文化艺术所陶醉,所震撼。
   此外,一楼可容纳200余观众的“唐宫乐舞厅”更是楼中的看点和重头戏。今后,这里将再现大唐韵味悠长的唐宫乐舞,供南来北往的游人欣赏。厅内还设计了两部电梯直通15楼,游人观光赏景品茗极为方便。
  为了让这座历史文化名楼再现胜景,绵阳市2010年5月开始面向海内外公开征集越王楼楹联佳作,反响热烈。越王楼浓缩了华夏的千年文化,再现了绵阳的沧桑巨变。越王楼的对外开放,使市民和游人能在越王楼全方位体验中华文化精髓,在休闲中享受绵阳美景。
    全力弘扬名楼历史文化。文化作为越王楼的“灵魂”,也成为了文化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再现名楼历史,弘扬绵阳文化,打造越王楼品牌,绵投控股集团推出《越王楼丛书》,邀请国内知名作家、学者参与创作,如今这些书籍稿件已编辑,即将出版。
    据了解,《越王楼丛书》共四本,约60万字,包括《越王楼诗抄》、《图说古今越王楼》、《越王楼名人轶事》、《当代越王楼》四册。其中,《越王楼诗抄》收录唐代至民国有关越王楼及越王诗词文章约150-200篇(首);《图说古今越王楼》将以图片展示为主,包括越王李贞墓壁画照片、越王李贞墓出土文物照片、历代越王楼复原图、历代越王楼诗意图等;《越王楼名人轶事》中,重点收录自唐以来的名士、君王与越王楼的故事;《当代越王楼》中,重点选录修建越王楼历史沿革,当代著名学者、领导的题词及诗文,现代越王楼风采、掠影等等。同时,由市艺术剧院、铁牛街社区天青苑川剧团联合编排的新编历史剧《越王楼》也在紧锣密鼓地编排中。让精彩的文化盛宴在越王楼广场激情,用其极具感染力的历史剧,吟颂越王楼的古朴遗风。
    越王楼是绵阳一项标志性仿唐建筑,而越王李贞其人、其事人们却知之甚少,这也是创作该剧的初衷。全剧引用大量的史料记载,重现李贞担任绵州刺史的这段历史,重点展示其惩贪除恶、文治武功方面的事迹,以此重塑李贞形象,诠释重修竣工后的越王楼。据市旅游局有关负责人透露,主楼正下方马路对面即将被改造成为可容500个车位的地下双层停车场及一个12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还将建人行天桥与越王楼建筑群相接,附近还将建唐风街。
    最近,绵投控股集团邀请中国四大名楼中的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三位楼长前来为越王楼把脉。并请文化界、旅游界、策划界专家通过实地查看,提出建议和意见。对于专家们根据楼层内部结构的不同,提出的意见,打造出一楼一景的特色,例如品茶论道、刺绣书法,甚至美容美体、钟鸣而食等及将越王楼商业业态放大,与周围景观整合等方面进行探讨。越王楼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的正式启动,重获新生的越王楼不仅是绵阳市民及普通游客参观休闲的好地方,更成为绵阳文化旅游的地标性建筑。
    越王楼历史悠久,不仅是绵阳古城灿烂历史的一座丰碑,更预示着盛世绵阳的辉煌未来。“最美越王楼”光影展、绵州历史文化展、名家书画展、摄影展、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工艺品展,以及名家写春联、赠年画送新年祝福、绵阳旅游产品联展、大型传统川剧《越王楼》专场演出、经典诗词吟诵综艺晚会等越王楼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将把绵阳悠久的人文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彰显无遗。望越王楼和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楼一道,共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共同为繁荣祖国的文化事业作出应有贡献。(安志民供稿)
                                                            

插图:



作者:安志民 (2016/8/11 8:03:11)   回复此贴
  回复:今天大禹诞辰4137周年 第 13 楼

诗仙故里 追寻诗歌的足迹
浏览次数:6 日期:2014年7月23日 22:26

诗仙故里 追寻诗歌的足迹

  《诗选刊》2014年6月下半月刊推出“诗意中国,李白故里——江油诗歌文化专号”,这是在第四届中国诗歌节开幕之前,江油诗人在国内权威刊物的一次集中亮相。
  作为中国诗歌的地标,江油一直都是诗人心中的圣地。这一次,因为第四届中国诗歌节的举办,让这块土地更加热起来。
  从江油到绵阳,乃至沿涪江而下李白足迹所及之地,在绵阳诗歌地图上,涌动着诗仙延续至今的诗歌血脉。
  ■记者 张登军 实习生 龚清晨
  江油青莲,与李白的名字紧密相连。
  公元701年,李白在青莲天宝山出生,从此让青莲,乃至江油与中国诗歌结下宿命似的渊源。作为江油本土的李白文化研究专家、四川李白研究会副秘书长丁颖,对李白与江油的故事,如数家珍,信口就可道来。
  在江油民间,流传着太多与李白有关的故事与传说。比如漫波渡(原名蛮婆渡),相传李白的母亲在这里洗衣服时,忽有鲤鱼跃起入篮,烹食不久就怀孕了。而在生李白的那天晚上,母亲梦见长庚星入怀,遂取名为白。
  李白在幼时就表现出诗歌天分。丁颖在研读大量史料后认为,李白在5岁时启蒙写诗,但这份天才表现却难以让人信服,遂有人以《萤火虫》命题,李白随口说出“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由此震惊四邻。
  在诗歌上的天才表现,让李白小时就入县衙做小吏,常与县令续对吟诗,但他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加之与县令对诗“时有讥讽之言”,便离开县衙,隐居大匡山读书,留下“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的诗篇。
  公元725年,青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走涪江下峡江一路出川,“老死没有归蜀”。
  诗仙故里的记忆
  青莲天宝山下,毗邻陇西院的太白碑林,是诗仙故里显著的文化标识之一。
  以李白诗歌为主线,碑刻历代名人、书法家书写的李白诗歌,颂扬李白的楹联诗文,逾2000件。作为盛唐时期的诗仙,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传世诗篇,《李白全集》收录的就有1010首。让人意外的是,从启蒙写诗到青年时期离开家乡,李白在家乡江油写的诗歌仅有18首,即使加上其他蜀中诗,也不过24首。
  原因何在?江油李白文化研究专家丁颖认为,李白在家乡写的诗作其实不少,估计在千首左右。出川后的几十年,李白曾“三拟文选”,而少时在家乡写的诗歌,他视为“习作”。中年时期,李白甚至“毁其少作”,有的则在游历路上遗失。
  虽然“毁其少作”,但李白在家乡江油留下的诗篇至今被后人传诵。比如“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让窦圌山多少沾了诗仙的文气与仙气,而成为旅游胜地。
  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历史湮灭了诗人的躯体,却无法磨灭他在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的地位。在青莲,陇西院、粉竹楼、洗墨池、漫波渡、衣冠冢、太白碑林等等,还有遍布江油的足迹,成为闪亮的诗歌文化符号。
  这些符号,都是李白的诗歌足迹,从盛唐一路走来,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江油人,沿着他的足迹,以诗歌的方式延续文脉,最终形成了当代备受关注的江油诗歌群。
  天宝山上的诗语
  在江油青莲镇天宝山名贤祠里,李白衣冠冢旁边的一块奇石,传说是天上的陨石。
  衣冠冢是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由彰明县令何恺堂修建的。对那块陨石,四川李白研究会副秘书长丁颖则称,天上落下的陨石,意寓诗仙魂归故里。
  诗仙之魂归来,注入了后世诗人的血脉,这应该是江油诗群形成原因的最佳解读。
  “江油诗人的身体里都流淌着李白的血液,无法割裂地日夜流淌。”江油市文广新旅局局长、江油市文联主席蒲永见称,李白的足迹遍布江油,他的基因一直在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用著名评论家何开四造访李白故里后的感言说,“青莲天生就是出产诗人的地方。”
  “如果说李白是一匹天马,那江油这块土地就是天空。”江油作协主席、著名诗人蒋雪峰说,李白留下的诗歌风水若隐若现,形成了至今也让人无法解释的江油诗歌群现象。他们多数人的诗龄都在30年左右,他们有公务员、教师、工人、新闻记者、农民、学生等等。
  作为本土诗人,蒋雪峰读初中时才知道,李白竟然是自己的老乡,他为此从老家彰明专门骑车去青莲元宝山拜谒诗仙,寻找李白留下的足迹。
  几十年后,早已因诗歌成名的蒋雪峰认为,李白对后世的影响,特别是对当代江油诗歌的影响,是因为他们的血脉不一样,开放而激情,特立独行,这是江油当代诗人同有的特质,但“他们的诗歌不一样,以鲜明的个性,寻找诗歌足迹的诗歌语言”,以“不跟风,不入流”的个性,成全各自的创作。
  无法割裂的诗魂
  将浪漫主义诗歌推向顶峰,李白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从江油到绵阳,乃至沿涪江而下李白足迹所及之地,都涌动着他延续至今的诗歌血脉。
  在绵阳,当代诗人群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去年出版的《中国诗歌三十年——当今诗人群落》,对“绵阳诗群”的整体情况及部分代表性诗人单独成章予以研究。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绵阳诗人的诗歌作品入选各大选本超过20人次。
  从盛唐开始延续的诗歌血脉,对当代绵阳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江油青莲为中心,以越王楼为坐标,上行至江油、平武,下行至三台、盐亭,乃至安县、梓潼、北川等地,都常年活跃着一批从事古体诗、现代诗写作的诗人群。
  活跃的民间诗社,也成为当前绵阳诗歌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青莲诗社、富乐诗社、嫘祖诗社、龙安诗社、禹风诗社等云集了一大批从事现代诗、古体诗词的写作者,出版专著、在各级专业刊物发表作品,入选各种选本,有的多次在国内获奖。
  久远的诗歌文化历史,促成了从2005年开始在绵阳、江油举办的中华校园诗歌节,还有其他独具影响力的诗歌活动。第四届中国诗歌节落户绵阳,更是掀起了一股新的诗歌热潮。江油市文广新旅局局长、江油市文联主席蒲永见甚至设想,拟与中国诗歌节主办方商讨,设立李白诗歌奖。
  绵阳学者、西科大教授李德书认为,从某种意义上看,越王楼已经成为绵阳诗歌文化的符号。如果可行,可以借第四届中国诗歌节在绵阳举办的契机,设立李白诗歌节、越王楼诗歌文化节、筹办越王楼诗词博物馆,以越王楼为绵阳诗文地标,辐射巴蜀大地和国内诗歌群,让诗歌文化在这块诗意的土地上不断升华。
越王楼上 延续千年的古风

  绵阳龟山,越王楼临涪江而立。
  修建于唐显庆年间的越王楼修建之初,就“因人名而出名,人也因楼名而传世”。一代诗仙李白,从江油老家沿涪江而下,越王楼是必经之地。
  有学者认为,颇有争议的《上楼诗》,则是少年李白登临越王楼时创作的。名楼的吸引力,再加上一代诗仙曾在这里留下足迹,让越王楼受到历代文人雅士的追捧,留下佳作不断,被部分学者称为“天下诗文第一楼”。
  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几经兴废的越王楼重建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成为绵阳又一处独具历史与文化意蕴的地标。如今,因为第四届中国诗歌节的举办,来自国内各地的诗人们,相继登临越王楼,与绵阳的诗人们一道,品读盛唐延续至今的诗风雅韵。
  探源越王楼与古今绵阳诗歌文化的渊源,要先从越王楼的历史开始。
  越王楼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八子李贞任绵州刺史时督建,参考了当时长安、洛阳诸多王府的营造规划,依据龟山的地形,依山取势,历时三年建成。最初,越王楼并不叫越王楼,只是李贞任绵州刺史时的官衙。越王楼之名,是在李贞死后,因其爵位封诰“越王”而得名的,并传名至今。
  至于李贞为何要大兴土木修建越王楼,原绵阳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王志强曾经撰文分析,李贞任绵州刺史时,因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八子,为了显示其皇家身份,于是大兴土木,建造了当时名扬天下的高楼——绵州州衙。
  越王楼重建的参与者张德顺老人,对越王楼的历史也颇有研究。他认为,李贞修建越王楼,其实是“先建府后建乐”,以此广纳贤士。因此,最初的越王楼也是李贞聚集人才的地方,自然也包括诗情满怀的诗人们。
  因为李贞的特殊身份,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将越王楼称为“唐家帝子楼”。楼因人名而出名,人也因楼名而传世,最终让越王楼扬名天下。王志强介绍,明代曾有人评价,“越王楼之名,几与井干、丽谯争胜。”而井干、丽谯是汉以前的天下名楼,后人常用这两座楼来比拟那些高大壮美的楼宇,将越王楼与那两座名楼相提并论,其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也正是因为越王楼的影响力,从盛唐开始,就吸引了不少名人雅士前来。虽然后来越王楼几经兴废,最终仅剩越王台,还是吸引了不少诗人到此感怀。进入新世纪,绵阳重建越王楼,再现千古名楼风采,成为一个显著的文化标志,同样吸引当代文人频频著文。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首流传千古的《上楼诗》,经过学者考证,是李白登临越王楼时所作,而非《题峰顶寺》,也不应名为《夜宿山寺》。
  绵阳李白文化研究专家、西科大教授李德书考证大量史料后认为,根据诗文内容显示,李白出川前的古绵州境内,能称之为“高百尺的危楼”,只有越王楼。还有一个因素是,古彰明县青莲镇距古绵州越王楼顺江而下不过25公里,距离如此之近,一直喜欢寻访名山大川的李白,不可能没去过越王楼。
  青少年时期的李白,曾四处拜师问道,曾顺涪江而下去梓州(今三台)长平山拜赵蕤为师,从学岁余,往返必经绵州,也不可能没有见过越王楼。而李白少年时期就显露出的诗歌天才,加之他父亲又是饱学之士,达官贵人请到越王楼赴宴也不是没有可能。在江油民间,一直流传《上楼诗》与《萤火虫》是李白随父赴宴时所作,而流传至今的清代手抄本中,也有《上楼诗》。
  李德书认为,李白写《上楼诗》之所以不称之为《上越王楼诗》,是因李贞父子反武则天被诛,李白写这首诗时还没有平反,为避讳武则天而省去“越王”。而杜甫到古绵州时是公元762年,李贞父子已被昭雪陪葬昭陵,从而在《越王楼歌》中有直接表达。
  李德书介绍,继李白的《上楼诗》后,杜甫《越王楼歌》中“孤城西北起高楼”,唐代中期绵州刺史樊宗师《蜀绵州越王楼诗并序》中“危楼倚天门,如星辰宫”,还有李商隐《霜月》中“百尺高楼水接天”,宋代陆游《登越王楼》中“上尽江边百尺楼”等历代诗人的作品,危楼、百尺楼、倚天门、星辰宫等词语,其实与《上楼诗》对越王楼的描述是一脉相承的,其实也是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越王楼“因人名而出名,人也因楼名而传世”,因为诗仙李白的影响,而受到历代文人雅士的追捧,留下佳作不断,被部分学者称为“天下诗文第一楼”。
  李德书介绍,越王楼在唐代中期,就因其名气与胜景,而举办了一次档次较高的“诗歌笔会”。根据史料、志书中收录的诗文显示,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46至860年),以御史中丞出任绵州刺史的于兴宗,在任期间作《夏杪登越王楼临涪江望雪山寄朝中知友》,并绘制越王楼图,寄回朝廷好友,征得和诗近20首。
  李德书认为,于兴宗的那一次创举,是对越王楼的一次最好的宣传。而加上先前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的诗文,让越王楼吸引历代名人雅士前来。从李白开始,杜甫、李商隐、陆游、杨万里、杨升庵、纪晓岚、李调元等历代名人雅士均在绵阳各地留下了大量的诗篇。其中,杜甫寓居绵阳时在东津渡、芙蓉溪留下不少诗篇,在三台留下的诗歌数以百计。
  根据现存的资料显示,从唐代开始,古绵州的诗歌文化大步向前。而在之前的地方志书中,则没有诗歌的记录,两汉时期的过路诗人寓居绵州,留下的仅以赋为主。从唐至民国,与古绵州有关的诗词超过1000首,唐代至现代,写越王楼的诗文超过200首。其中,唐代时期有关越王楼的诗歌达到60首,宋代40首,元代6首,明代10首,清代50首,民国时期2首,作者都是历代名人雅士。而在当代,写越王楼的诗歌也多达数十首。
  李德书认为,李白、杜甫的诗歌开始,再到于兴宗的“诗歌笔会”,乃至历代诗人们留下的作品,再到现在绵阳活跃的诗歌创作,说明在绵阳这块土地上,诗歌文化因为越王楼和李白的影响而代代相传,并对当代绵阳人的诗词创作产生着深远影响。
  记者 张登军/文 王勇 任明勇/图

作者:安志民 (2016/8/11 10:14:19)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38 每页5条 当前4/8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59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59)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安氏论坛  执行时间:1,531.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